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春季育雏关键技术措施是什么 春季育雏关键技术措施 育雏方式有哪些

春季是育雏的关键时期,由于气温多变、昼夜温差大,雏禽(如鸡、鸭、鹅等)的体温调节能力弱,免疫力较低,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下面内容事项:

1. 温度控制
关键期温度:
雏禽出生后1周内对温度最敏感,需保持稳定:
第1周:32-35℃(具体根据禽种调整,如鹅雏略低2-3℃)。
之后每周降温2-3℃,直至与环境温度接近(约4-6周后)。
注意:夜间或阴雨天需适当进步温度。
判断温度是否合适:
雏禽均匀分散、活动自如、安静休息为温度适宜。
扎堆靠近热源说明温度过低,远离热源、张口呼吸则为温度过高。

2. 湿度管理
适宜湿度:
前2周:60-65%(防止脱水,促进卵黄吸收)。
后期:50-55%(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和细菌)。
调节技巧:
干燥时,地面洒水或使用加湿器。
潮湿时,加强通风并更换垫料。

3. 通风与空气质量
平衡通风与保温:
选择中午气温较高时通风,避免冷风直吹雏禽。
使用排风扇或开小窗,保持空气流通,防止氨气、二氧化碳积聚。
垫料管理:
每日翻动垫料(如木屑、稻草),及时清理潮湿或结块部分,预防球虫病。

4. 光照管理
光照时长:
前3天:24小时光照,帮助适应环境和觅食。
之后每天减少1-2小时,直至天然光照(肉禽可保持较长光照促生长)。
光照强度:
初期15-20勒克斯(约每平方米3-5瓦),避免强光引发啄癖。

5. 饮水与饲料
饮水管理:
初饮:出壳后24小时内提供温水(25℃左右),可添加5%葡萄糖或电解多维,缓解应激。
饮水器每天清洗消毒,防止污染。
开食与饲料:
开食时刻:饮水后2-3小时,使用专用雏禽破碎料或粉料。
少量多次投喂,避免浪费和霉变。

6. 密度控制
合理分群:
鸡雏:1周龄30-40只/㎡,4周龄降至10-15只/㎡。
鸭、鹅雏密度需更低(因体型较大)。
分群规则:按强弱分群,弱雏单独照顾,进步成活率。

7. 疾病预防
卫生消毒:
育雏室提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用具定期清洗。
进出人员、车辆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如新城疫、禽流感、法氏囊炎等)。
免疫前后避免温差应激,补充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常见病防治:
白痢:饲料中添加0.02%恩诺沙星预防。
球虫:保持垫料干燥,交替使用抗球虫药(如地克珠利)。

8. 环境应激管理
减少惊吓:避免突然噪音、强光或频繁抓捉。
-天气突变应对:提前准备保温设备(如红外灯、暖风机),防止倒春寒。

9. 日常观察与记录
健壮监测:
观察雏禽灵魂情形、采食量、粪便(正常为成型、灰绿色带白尿酸盐)。
异常情况(如拉稀、缩颈闭眼)及时隔离治疗。
记录数据:每日记录温度、湿度、死淘率、用药情况,便于分析调整。

10. 独特禽种注意事项
鸭鹅育雏:
需提供浅水盆(3日龄后),但注意防湿冷,避免“淹死”或“冻僵”。
珍禽(如鹌鹑、鸵鸟):
对温度更敏感,需更精准调控环境。

春季育雏成功的关键在于温度稳定、卫生严格、营养充足、应激最小化。建议养殖户结合自身条件制定详细管理规划,遇到难题及时咨询兽医或技术专家,以进步雏禽成活率和健壮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