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绩效审计是审计提高的必然动向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搞好绩效审计,要认识到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提高的必然动向。
(一)绩效审计是审计自身提高的必然结局
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质量提高的。审计本质上作为民族经济监督的一种手段,随着民族经济监督要求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因此,审计的目标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必然提高到开展综合绩效评价。由此,审计的提高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进入到绩效审计阶段。
(二)绩效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法律依据有: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诚、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诚、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第三、《民族审计准则》第六条规定 “审计机关的主要职业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诚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民族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民族经济和社会健壮提高。……
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绩效审计是审计职业的主攻路线
审计署已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纳入审计职业规划中,绩效审计是今后审计职业的主攻路线。
小编认为‘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职业提高规划’里面,提出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提高实际的绩效审计技巧体系”的职业目标。小编认为‘审计署“十二五”审计职业提高规划’里面,又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提高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职责追究制。”
(四)全面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后,审计机关的地位上升到了民族治理手段的高度,民族审计是民族治理中的“免疫体系”。随之,审计体制将实行省下面内容垂直管理,对基层审计机关的要求会更高。
县级审计机关要适应审计地位和体制的要求:
第一、审计的内容在关注真诚性和合法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绩效;
第二、审计的执法形式由处理处罚为主要过渡到建议整改为主;
第三、基层审计机关的职业将更多地跟着上级“指挥棒”转,审计署正在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县级审计机关也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