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总设计师叶聪的深海探索之路
叶聪,这位被誉为“蛟龙号总设计师”的青年才俊,自2001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后,便一路走来,见证了我国载人潜水技术的飞速提高。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仅仅两年后,他便担任了“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成为整个项目团队中最年轻的负责人其中一个。
军迷少年与设计愿望
叶聪出生于武汉的黄陂区,这里不仅是“木兰故里”,更一个工匠文化深厚的地方。他自幼对舰艇与潜艇充满热爱,立志在海洋科技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他的奋斗经过中,父亲叶大群始终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允许他广泛阅读与潜水器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宽了叶聪的视野。
1997年,面对高考的选择,叶聪选择了远赴北方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工程师。大学毕业后,他怀揣对技术的追求和对深海探索的向往,选择了七〇二研究所,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
突破技术难关
“蛟龙号”的设计与建造面临众多挑战。当初设想的下潜深度为4000米,但随着民族海洋事业的提高需求,这一目标被提高至7000米。叶聪团队的技术路线是“自主设计、集成创造”,他们不断从国际资料中汲取灵感,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叶聪指出,若“蛟龙号”能达到7000米深度,其深潜能力便覆盖了全球99.8%的海域。深海的神秘与科学价格让他们从未止步。在设计经过中,他们不断模拟,反复验证,力求完美。
亲历潜水与技术积累
2005年,叶聪亲历了第一次深海的下潜。他参与中美联合深潜活动,获得了从2000米级别下潜的机会,这为他后来的潜航员生涯奠定了基础。不久后,他便成为了“蛟龙号”的首位潜航员,亲手将设计学说付诸操作。
在潜水中,他深刻感受到“蛟龙号”所承受的高压,7000米深处的压力高达70兆帕,令人震惊的压力挑战了设计与材料的极限。这些技术难题不仅考验着叶聪的专业技术,更是对他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灵魂的重大考验。
对家庭与职责的承诺
虽然事业伟大,叶聪内心对家人的愧疚却始终萦绕。在他的父亲住院期间,他只陪伴了一周便投入了“蛟龙号”的实验项目。虽然如此,他的同事们却称赞他是“孝子”,为他在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感到自豪。
在取得一项项成功后,叶聪仍然保持虚心的态度。他说:“我们的心还要静得下来,回到当年的心态,这是个考验。”作为“蛟龙号总设计师”,他深知肩上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晶。
展望未来
叶聪寄语年轻一代:“建设海洋强国,探索深渊奥秘。”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深海技术将迎来更伟大的明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投身于科学技术的探索与创造,希望未来能够在更广阔的海洋上,寻找更多的奥秘与可能。
通过叶聪和他的团队,我们看到了坚持与努力的力量,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海洋探索充满期待。无论是技术的突破,还是愿望的实现,叶聪始终以科学为能量,推动着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