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张飞成语典故有哪些 张飞成语有关的故事

一、张飞成语典故?

张飞的成语故事:新亭侯刀

中国古代十大名刀其中一个,汉末名将张飞初拜为新亭侯时,命铁匠取炼赤珠山铁,打造成一刀,刀铭“新亭侯”,随身佩带。后关羽战死,张飞为报兄仇出征东吴,出兵前,酒后鞭打士卒,部将不堪忍受,趁夜晚潜入张飞营帐,用新亭侯刀斩下张飞首级,连夜叛逃东吴

二、历史成语典故大全

历史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是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融合了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成语具有简洁、形象、富含意义等特点,无论在口语交流还是书面表达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一些常见的历史成语背后的典故。


1. 指鹿为马

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的秦始皇时期。当时的丞相赵高为了迷惑和欺骗人民,将鹿标榜为马。他故意将两个本来完全不同的动物误用,试图改变大众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因此,后来大众用“指鹿为马”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2.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来自于《列子’里面的寓言故事。据说,一位愚蠢的小偷偷了一口铃,但他担心铃声会暴露自己,于是他用手捂住耳朵,以为别人就听不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不自量力的行为。


3. 谈虎色变

这个成语源自唐代的传说。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一同游玩时,突然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玄宗吓得脸色发白,杨贵妃则面不改色。玄宗问杨贵妃怎样不害怕,杨贵妃回答说:“陛下不怕,妾身天然也不怕。”从此,大众用“谈虎色变”来形容面对恐怖或危险时的变色反应。


4.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据说,一位名叫霍去病的将军饮酒时,由于杯倒在地上,投射在墙上的弓影出现了蛇形。他一时兴奋,以为墙上真的有蛇,结局误伤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杯弓蛇影是指因过于紧张或过于敏感而自己吓唬自己,看不清真相。


5. 鸡飞蛋打

这个成语出自明朝小说《水浒传》。故事中,有一位英勇的农民叫鲁智深,他当时正在剁肉,突然一只鸡飞了进来,他一剑把鸡砍下。可他砍下鸡的同时,打破了地上的一个蛋。鲁智深由于过于狂躁和鲁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大众常用“鸡飞蛋打”来形容做事草率,不顾后果的行为。


6. 叶公好龙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于古代的故事。相传,叶公非常喜欢龙,他认为龙是神圣而高贵的生物。于是,他每次都会留一杯茶给龙,希望龙能够来喝茶。然而,他始终没有看到一条真正的龙。后来,大众用“叶公好龙”来形容喜欢虚构或不存在的事物。


7.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一个非常有趣的成语。相传,古代有一位农民,他种了一株庄稼。有一天,一只兔子由于逃避追捕而撞到了树根,当场死亡。这位农民非常幸运,由于他不用去费力气去追兔子,只需要守株待兔,就能获得丰厚的收获。后来,大众用“守株待兔”来形容无制度地指望机会降临的愚蠢行为。


8. 对牛弹琴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位名叫子牙的高人,在山上练习箫。他吹奏得非常动听,让牛群屏住呼吸,象征性地停下了咀嚼。子牙为了验证自己的音乐水平,决定再试一次。然而,牛仍然只关注自己的食物,对箫声毫不在意。从那时起,大众用“对牛弹琴”来形容向不懂事的人讲解或劝诫,徒劳无益的行为。


9. 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指的是纸上谈论军事策略或武术,而没有亲身经历或操作的行为。它起源于宋朝的诗人蔡沈的诗句:“兵车既畏藜藿,士卒惧斧钺。所恨夫纸上,来兵何足虑。”这句诗告诉我们,只有操作才能验证学说,纸上谈兵是没有意义的。


10. 塞翁失马

这个成语起源于《淮南子》。据说,一个老人的马不小心跑出了马圈,很多人都来安慰老人,但老人只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几天后,那匹马带回了一群野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好坏,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塞翁失马也许会带来更大的好运。


以上是一些常见历史成语的典故,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通过了解这些典故,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应用成语,在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这篇文章小编将给无论兄弟们带来了启发和帮助!

欢迎关注我的博客,了解更多有关中国文化、历史以及语言进修的内容。

三、张飞不服马超的历史典故?

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都督临沮,并封为前都亭侯。这份尊崇不可谓不大,也正由于此,连远在荆州的关羽都按捺不住,亲自写信询问诸葛亮马超的能力。在诸葛亮的极力斡旋下,马超的地位和名望并没有收到损害,关羽也继续开开心心镇守荆州,没有出乱子。不过,对于马超而言,这种好日子并不长久。没多久,历史上,马超就似乎消失了一般,沦为了刘备的花瓶。

那么,是由于马超本来就是一方诸侯,因此令刘备猜忌才造成的吗?其实这个缘故非常简单,错误并不在刘备或者关羽张飞身上。小编认为‘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里面有一段记录:“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于天下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明日叹曰:‘我今乃知其因此败。为呼人主字,几为关羽、张飞所杀。’”

从这段记载来看,刘备对马超本来非常不错,以至于马超有点蹬鼻子上脸,忘乎因此了。私底下关系亲厚还好,可是,竟然公然称呼刘备的名字。马超虽然曾经是一方霸主,可是既然投奔了刘备,就是刘备的属下。你一个属下公然对主公无礼,那让主公的面子往哪放?让主公的臣子咋做人?于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非常的不爽,一向稳重的关羽气到想杀了马超。

不过,终究还是刘备大度。马超远来投靠,刘备并不愿意由于马超的无礼就杀掉一员虎将。不过,关羽和张飞终究不能容忍马超继续胡来。于是,在第二天的大会中,马超觉悟到了自己的错误,立马纠正。否则,当场已成为刀下鬼。这件事教会了马超规矩的同时,也给马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马超此时终于觉悟到,不论自己曾经多么伟大,不论刘备对自己多么重视,终究还是寄人篱下,做事不得不慎重。

不过,这一条史料倒是有人存疑,就连做注的裴松之本人也不认可这一段说法,而且留下了自己的论断“且备之入蜀,留关羽镇荆州,羽未尝在益土也。”许多后世的学者都不曾仔细甄别此事,于是也不假思索便接受了这种说法。其实,这显然是不合道理的。关羽确实不曾到过益州,但刘备却在湘水划界之前到过荆州。而且不是自己一人,而是率部前往荆州与东吴决战。

如此重要的大事,刘备在带上了张飞、黄权等蜀汉集团的骨干时,岂能忘了马超?而且马超的封地在临沮,离荆州仅仅不到300里的路途,极有可能也随刘备到了荆州。因此,《山阳公载记’里面记载的这一段历史,极有可能是在荆州发生,而非益州。当然,马超在投降刘备时,已经数次叛主,名声并不算太好,刘备对其有一定的防范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四、成语「鹬蚌相争」有何历史典故?

战国末期,各个堵侯国之间经常相互攻伐,战火不断。有一年,赵国又准备起兵攻打燕国。为了避免这场战乱,燕国的谋士苏代奉命去拜见赵惠王,向他陈述利害,劝说他不要进攻燕国。苏代给赵惠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正在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一下子就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一痛,连忙用力把蚌壳合紧,将鹬鸟的尖嘴紧紧的夹住了。就这样它俩互相争持,它俩争斗的精疲力竭了,被渔翁轻易地把它们都捉住了。

苏代讲完后,对赵惠王说:“如果赵国去攻伐燕国,燕国竭力抵抗,双方必然相持不下。这样,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那样坐收其利。因此请大王认真考虑再做伐燕国的决定。”赵惠王听了苏代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收回了攻打燕国的命令。

五、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

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

成语是汉字文化的瑰宝,它们通常由几许字组成,形式简洁,意义深远,带有丰盛的历史典故。下面内容是几许含有历史典故的常见成语:

  •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位智者。故事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不小心丢失了一只羊,他觉悟到错误,并立即修补了羊栏。虽然只剩下一只羊,但他觉悟到损失可能会更大。这个成语意味着纠正错误和弥补过失,可以用于各个领域。

  •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来自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庄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故事中,一个人用画笔在画上添加蛇的脚,结局却弄巧成拙,画得毫无审美。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多余行为。

  •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源于东汉末年,时任御史大夫的张衡写了一篇《东京赋》。他在文章中描述了在夜晚看到杯子投射出的影子,但他错误地认为是蛇在爬行。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由于过度猜测或恐惧,产生了错误的联想。

  • 刻舟求剑

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位想法家。故事中,一个人将剑遗落在船上,但当船漂移时,他在旧的船位上寻找剑。虽然现实情况已经改变,他仍然固执地认为剑还在旧的位置。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大众因受到意识的束缚,无法正确反应现实变化。

小编归纳一下

以上是几许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的介绍。这些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入的故事和寓意,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哲理。进修和领悟这些成语不仅可以丰盛我们的词汇量,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领悟中国文化的传统价格观。

六、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

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

从古至今,成语一直是汉语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常常被运用在日常对话、文学作品以及演讲中。每个成语都有着丰盛的历史典故,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在本篇博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与历史典故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将带我们穿越时空,一窥历史的意义。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它的典故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个人将他的剑遗忘在一艘划船的船上。后来,他追踪船只的行进路线,接着一边在船上划剑痕,一边在船下面水中搜寻剑。然而,船只早已行进了一段距离,剑早已落入水中,因此他最后只能空手而归。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固执地坚持过时的意识或技巧,不顾实际情况的变化。就像那个人刻舟求剑一样,我们有时也会陷入固有思索的泥潭中,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是个警示性的成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故事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发现羊群中有一只羊走失了,他马上补上了羊圈的漏洞,避免了更多的羊逃跑。虽然他失去了一只羊,然而他补好了漏洞,不再有羊跑失。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出现难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难题更加严重。它也被用来劝告大众悔过自新,追悔莫及。事务发生后,及时补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避免后悔的发生。

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是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它的典故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传说中,有位英雄所射出的一箭,不仅能够射中目标,还能够同时射中另一个。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行动可以同时取得两个目标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一箭双雕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一个行动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或解决两个难题的情况。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职业都是非常有益的。毕竟,我们总是希望一举多得,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任务。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一个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典故。故事中,一个人善于画蛇,在一个画展上,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然而,他为了让画蛇更完美,又为蛇画上了腿。这样一来,本来完美无缺的画蛇变得滑稽可笑。这个故事讽刺了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弄巧成拙。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那些在一件事务上过分做附加、多余的动作。它提醒了我们在做事时要及时止步,不要过度追求完美,以免事与愿违。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古代寓言故事《庄子’里面的一个典故。故事中,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根上身亡。他觉悟到只要守住这棵树,就会有更多的兔子来撞树而死。然而,他陷入了守株待兔的怪圈中,以至于错过了其他机会,最终何都没有得到。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分依赖某种机会或偶然事件而被动等待的行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机会和难题解决的方式,而不是只凭运气依赖他人。

如此众多历史典故的成语为汉语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智慧,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精华所在,更是我们与过去文化的纽带。希望通过了解这些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能够对我们的思索和表达方式带来一些启发和改变。

七、100个成语历史典故

100个成语历史典故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了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成语是由简练而有力的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背后的历史典故。

下面是100个常用的成语及其深刻的历史典故:

1.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个画匠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但他还觉得画中的蛇有些不完美,于是决定在画上再加上一双脚。这就是何故大众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务,弄巧成拙的行为。

2. 四海之内皆兄弟

该成语出自《孟子’里面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想法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团结一致,互相关心和帮助,无论他们来自何者地方。

3.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喝酒的时候,看到杯子里的弓和蛇的倒影,害怕地逃离了酒席。于是大众就用“杯弓蛇影”来形容无畏的事务,引起了很大的困扰。

4. 青出于蓝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人进修染色,他使用的材料是蓝色的,然而他染出的颜色却比蓝色更鲜艳。这说明了学生在进修中能够超越老师,创造出更好的成果。因此,大众用“青出于蓝”来形容学生超越老师的情况。

5. 一木难支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想要移动一块非常重的石头,然而他力不从心。这时,有一位老人告诉他,如果他把石头下面的一块小木头拿走,他就能够轻松地移动石头。这就是何故大众用“一木难支”来形容一个小细节的重要性。

6. 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坐在一棵树下,守株待兔。有一天,一只兔子被吓跑了,他才觉悟到守株待兔是无用的。大众用“守株待兔”来形容坐以待毙的行为,没有主动性。

7.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偷了一个铃铛,接着用手捂住耳朵,以免被铃声发出的提示吓到。当然,最终他还是被发现了。大众用“掩耳盗铃”来形容自欺欺人的行为,逃避现实。

8.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人的一只羊走丢了,但他没有去找它。几天后,他的另一只羊也丢了,他才觉悟到应该早点修补羊圈。这个故事告诉大众要早做准备,及时处理难题。大众用“亡羊补牢”来形容事后补救的行为。

9. 人山人海

这个成语形容非常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像山和海一样。它用来形容人群拥挤的场合,例如大众在节假日聚集在一起旅游。

10. 铁杵磨成针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相传,有一个人想要把一根铁杵磨成针,经过长时刻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个故事告诉大众只要肯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因此,大众用“铁杵磨成针”来形容非常坚持、持之以恒的灵魂。

……

这只是100个常用的成语历史典故中的几许例子,每个成语都隐藏着丰盛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和使用成语,也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希望这篇文章小编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成语文化。

八、张飞典故?

1、桃园三结义。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少年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张飞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2、据水断桥。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备得知后南逃,数十万百姓相随,曹操派遣曹纯率领虎豹骑急追一日一夜,于当阳长坂追到刘备,刘备军被击溃,只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曹操大获人马辎重。慌乱间又不见了赵云,刘备乃派张飞去断后,张飞召集二十余骑立于当阳桥上,曹军大众至,张飞据水断桥,曹操军都害怕张飞的勇猛,虽然看见张飞人少,但也没有人敢上,刘备军因此获安,而后赵云又救出了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与刘备汇合,此时关羽从水道前来接援,张飞与刘备等前往江夏。

3、义释严颜。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川增援。大军到达江州,江州守将严颜据守不降,张飞将其攻破,占领江州,并生擒严颜。张飞对严颜大喝到:“大军到来,你怎样不投降还敢与我大战!”严颜回到:“你们无理侵夺我们疆土,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令牵下去斩首,严颜面不改色大声说道:“斩首就斩首,你发的何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激了张飞,张飞将其释放,并将其引为上宾。

九、黄山历史成语典故?

1.蓬莱三岛:相传,唐代玄宗爱妃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后,一缕芳魂即游到此处,岛上金童玉女,仙子神姑,将她迎宫玉妃太真院。

玄宗得知杨贵妃的行踪后,很快一命归天,魂魄来到这“蓬莱三岛”。同贵妃相见如故。从此,两人又在此过上恩爱的夫妻生活,终于实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妙愿望。

2、梦笔生花: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别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

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手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

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

十、淄博成语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溡水河畔,有一个叫欧冶子的人,身怀铸剑绝技,远近闻名。齐王命他冶炼妖牛为自己铸剑,然而妖牛在炉中冶炼一年半仍然完好无缺,齐王下令如不能按时完工,就将欧冶子和工匠们统统斩首,欧冶子的女儿李娥为化铁牛纵身跳入火炉之中,同时,妖牛化为铁水,李娥也救父殉身。齐王被这一惊世孝举而感激,封李娥为炉神姑,建立炉姑庙。

流传区域:桓台以及周边地区


返回顶部